meigo媽今天要和好朋友們分享一本好書


吃錯了,當然會生病!: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()


 


內文節錄》第三章從世界各民族得到的啟發



 



引言:傳統的愛斯基摩人只吃肉類,卻幾乎不罹患心血管疾病;日本、印尼和墨西哥婦女,少有更年期症狀;地中海國家雖然也是高油飲食型態,卻很少罹患心臟病,這是什麼原因呢?讓我們從世界各民族的飲食習慣中取經,找出現代人的健康之道。


愛斯基摩人為何不容易罹患心臟病?

1906
年,探險家斯德凡森(Vilhjalmur Stefansson)深入極地與愛斯基摩人生活了十一年,他每天吃的,都是海豹、北極熊、魚、馴鹿,沒有蔬菜、也沒有任何水果。回到紐約後,他去做了身體檢查,發現身體非常健康,沒有任何疾病,連壞血病也沒有。當時,曾跌破許多營養學家的眼鏡。


高油脂的傳統飲食

幾十年前,美國就有許多科學家專門研究愛斯基摩人的生活。根據調查資料顯示,早期的愛斯基摩人不會長青春痘、沒有齲齒、沒有高血壓、也沒有心臟病或腦中風。深入探究的結果,發現這和愛斯基摩的傳統飲食有很大的關係。北極天寒地凍,種不了蔬菜水果,一年又有半年以上是黑暗的永夜,所以飲食中幾乎只有肉類,脂肪佔總飲食的70%以上,其餘30%是蛋白質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這些高油脂食物,並未對他們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,愛斯基摩人幾乎不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。為什麼?這和現代營養學家所說的「高油飲食是萬病之源」的理論,不是正好相反嗎?

答案是,愛斯基摩人吃的都是好油,而且沒有污染,沒有人工添加物。現代人「油吃得越多,就越不健康」的說法,其實並沒有錯,因為一般人吃的都是壞油;如果吃的是好油,不但不會生病,還會很健康。


抗發炎的優質聖品

魚油、海豹油、野生動物油都是高級好油。對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而言,氣候嚴寒、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的環境,是天然的大冰箱,他們習慣將魚肉、海豹肉切完後自然擺著,一直擺放到肉開始變得有點發酵的狀態才吃,因為這個時候的食物,是養分最容易被吸收的時候。再者,生食或半熟食,油脂不會因烹煮而氧化,不會產生自由基,養分不會遭到破壞,甚至還保有維他命C,食用者可從這種肉中攝取豐富且完整的養分。

魚和海豹這些北極的動物,體內ω3的含量非常高,ω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對人體非常有益,其中的EPADHA成分,還能預防動脈硬化、心律不整、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,可以舒緩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、抑制發炎與預防人類癌症的形成和發展。另外,吃好的脂肪,身體不容易發炎,血管也比較暢通,不容易有膽固醇堆積,產生壞的膽固醇少、好的膽固醇多,所以這樣的飲食型態和內容,雖然蔬菜量很少,但他們的青少年不長青春痘、成年人也不得心臟病,而這兩種病症,剛好都與油脂有極大的關係。


被美國同化的愛斯基摩人

自從美國在阿拉斯加發掘到石油,近五十年來,隨著石油運輸管與高速公路的建立,將美國本土的食物與餐廳輸入阿拉斯加後,現代的愛斯基摩人已能吃到漢堡、熱狗、薯條、炸雞塊、牛排、可樂、冰淇淋……等等一切美國人愛吃的東西。飲食美國化的結果,導致最近幾十年來,愛斯基摩人的心臟病與青春痘罹患率,已和美國人不相上下。20046月,世界權威的美國醫學會期刊(JAMA)公佈,由於飲食、生活習慣被美國本土同化,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原住民罹患心臟病的機率,已經比非原住民更高了。


骨質疏鬆症罹患率偏高

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,愛斯基摩人雖享有許多天然好油的好處,但卻有一個健康上的問題,那就是骨質疏鬆症的罹患率比較高。主要原因有兩個︰一是脂肪與蛋白質吃太多,導致體質偏酸性。因為即便吃下的是好油、好肉,但肉裡面的磷、硫、氯會使人體質偏酸,又缺乏鹼性食物蔬菜來中和。體質偏酸的結果,身體必須分泌骨中的鈣來中和,所以易形成骨質流失。人體內的鈣質主要還是來自於蔬菜。依我們正常人體所需,一天應攝取約1000毫克的鈣,而所有深綠色蔬菜和十字花科類蔬菜與豆類,都含有豐富的鈣質。愛斯基摩人之所以會得骨質疏鬆症,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吃到蔬菜。這是第一個因素。

第二個因素是南北極特有的永晝和永夜造成的。在永夜的時候,有長達半年時間幾乎不見陽光,日光嚴重缺乏,造成維他命D3在人體內製造不足,進而影響到鈣的吸收。



 



 





內文節錄》第四章你吃對了嗎?——現代人飲食的八大迷思



 



引言:一般人都認為,低油、低膽固醇的食物比較有益健康;少吃牛油、豬油、尤其用植物油炒菜,比較不容易罹患心臟病、高血壓;還有,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、素食者較不容易生病、多喝牛奶可以補充鈣質……,這些耳熟能詳的健康飲食觀念,不一定都是對的,你相信嗎?


迷思一:低油飲食比較好?

小姐今年三十五歲,是科技公司的公關組長。因為經常要接待國內外的客戶,所以很注重外表,希望能給客戶留下一個好的印象。最近五年來,不知道為什麼, 黃 小姐的體重逐年上升,與剛進公司時相比,足足胖了 十公斤 !不只公司長官提醒她,自己也覺得身材都變形了、不能不多注意。好友小惠告訴她,這是因為油吃太多了,所以 黃 小姐下定決心開始不碰油脂,不但漢堡、炸雞塊、牛肉、豬肉不吃,三餐也只吃生菜沙拉、麵包、餅乾或幾個壽司捲,偶爾喝一些奶茶。半年下來,不但小腹越來越凸出,情緒越來越暴躁,肚子餓的時候,還會手腳冰冷兼頭痛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難道是吃錯東西了嗎?小姐的腦海裡,開始出現許多問號。

減肥是現代女性的共通話題,此一觀念甚至已經深入到小學生階層。愛美怕胖的女性,以為少吃肥肉就能不長肥肉,所以多盛行低油飲食,肥肉、豬油、雞皮之類的東西碰都不敢碰,結果吃到臉色蒼白、情緒不穩,甚至有些人得了憂鬱症。另外,也有人是怕罹患慢性疾病,所以對油脂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,深信「低油就是有益健康」。


低油不一定更健康

那麼,低油飲食到底好不好呢?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,答案是否定的。要知道,油脂對身體很重要,很多身體的組織構造與生理運作都需要油脂,如果油脂攝取不足的話,會有精神不穩、免疫力下降、內分泌失調、血糖不穩……等等問題,對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。油脂的問題不在於低油脂或高油脂,而在於攝取的是好油或壞油。如果是好油,多吃無妨;如果是壞油,最好碰都不要碰。

像上例 黃 小姐的問題,就出在她雖然不吃油脂,卻吃下了大量澱粉,使得肚子更容易餓,小腹更容易突出,情緒也隨著血糖的高低而起伏不定,許多症狀都是早期糖尿病的前兆。至於油脂,她雖然完全不碰,卻在吃麵包餅乾時,不知不覺吃了許多反式脂肪酸,種下日後心血管疾病與慢性發炎的禍因。

台灣有許多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患者,在醫師的囑咐下,都奉行低油飲食生活,結果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。這是為什麼呢?那是因為糖尿病患者油與肉雖然吃得少了,但飲食中的澱粉比例卻增加了,所以血糖更不容易控制;而膽固醇過高的患者,雖然肉少吃了,但卻吃了許多糕餅,無形中吃了許多反式脂肪酸與自由基,如此一來,反而比水煮肉裡的油脂,更容易使壞膽固醇升高。


壞油才是慢性病頭號元兇

西元一九四六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。從1950年到1980年間,隨著大家吃得越來越好,台灣人的脂肪攝取量,也由10%劇升到36%1995年更飆高到50%。這段時間,很多慢性病如心臟病、腦中風、糖尿病、過敏、肥胖等等也陸續出現,根據美國的研究結果發現,這些疾病都和飲食有關,尤其和飲食中「油」的攝取有關。油吃得越多,罹患慢性病的機率越高,也就是將慢性病與「油脂」劃上等號,動物性油脂更被醫界視為慢性疾病的頭號元凶。

所以近幾十年來、一直到現在,營養界與醫界都呼籲大家少吃動物油,包含豬油、牛油、雞油、奶油。其實,這個論點是有待進一步討論的。沒錯,慢性病是因為吃太多油造成的,但那是因為現代人吃的油有80%屬於壞油。動物油雖然不太好,但還不是最壞的油,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即使避開了動物性油脂,如果還在大量吃其他壞油,仍然會得各種慢性病。

油有分好與壞,如果是好油,吃再多也會很健康。但即使是好油,製作或烹飪方法錯誤,也會把它變成壞油。很多油經過高溫油炸,性質會改變,並產生有毒物質。所以問題不在油吃得多不多,而在於吃的是好油還是壞油。至於如何判別好油與壞油,我將會在第五章詳細說明。


 


迷思二:少吃高膽固醇食物?

酒席上,老王看到滿桌佳餚,直嘆氣:「我年輕時,沒錢吃好的,現在老了,卻膽固醇太高,醫生說我一天最多只能吃一顆蛋。」老張接著說:「我也是。我太太不准我吃火鍋,說肉類膽固醇太高了,會阻塞血管。」老宋也附和:「你們還沒有我可憐呢!除了肉類和雞蛋不准吃太多,連最喜歡的海鮮也被列為違禁品。現在的我,簡直就是草食性動物了」。

我常常在飯局上聽到上述的論調。這個時候,我通常會告訴大家,一天吃五顆蛋也沒關係,只要是水煮的就OK。肉類與海鮮也是,雖然含膽固醇,但只要不高溫炒炸,就比較沒關係。


95%的膽固醇由體內製造

「少吃高膽固醇食物有益健康」是個似是而非的觀念。我有很多病人,總膽固醇偏高,醫生告訴他們,不能吃高膽固醇食物,好心的醫生還會給他們一份高膽固醇食物清單,苦口婆心、耳提面命。事實上,膽固醇或油脂吃到肚子裡後,會被膽汁與消化酵素分解為微小的單元,經過吸收與肝臟的合成後,再轉換為人體需要的成分。因此,體內95%的膽固醇是由肝臟所合成,而非從食物中直接攝取而來。肝臟每天約合成3000毫克的膽固醇,相當於十顆蛋的份量,所以大家看到海鮮、豬腳、牛肉、雞蛋這些食物,不要馬上跟膽固醇畫上等號,首先你要看它是怎麼煮的,其次,要確定同一餐是否還吃到其他油炸物。換句話說,不要擔心吃下多少膽固醇,而要在意肝臟如何合成膽固醇!


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

你知道膽固醇有好、壞之分嗎? 總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與非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VLDL-C)。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,低密度膽固醇與非常低密度膽固醇是壞的。而每個人的身體到底要製造多少好的和壞的膽固醇,肝臟有它自己的打算,不是吃進來什麼就變成什麼。所以就算吃下的是高膽固醇的食物,到了體內也會被分解掉或燃燒掉。
那麼,我們應該如何影響肝臟,讓它多合成好的膽固醇,少合成壞的膽固醇呢?在此之前,我們必須先了解,肝臟在哪些情況下會形成哪種膽固醇?

第一,身體的需要。這點就讓聰明的肝臟去判斷。
第二,也是最重要的,是我們吃下去的膽固醇與油脂有沒有氧化?也就是自由基多不多,或是會中和自由基的新鮮蔬果吃得多不多? 眾所周知,海鮮和雞蛋是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,但只要不是氧化過的膽固醇,例如水煮蛋、滷蛋、茶葉蛋,一天吃上五顆都沒關係。相對來說,就算一天只吃一顆蛋,可是卻是煎蛋或炒蛋,就比較不好,要趕緊多吃些新鮮蔬果去中和它,因為膽固醇或油脂一旦氧化了,就會促使肝臟製造多一點壞膽固醇。

所以,膽固醇的問題,不在含量的多寡,而在於烹飪的方法。當然,我不是說你從此可以肆無忌憚的猛吃水煮蛋或滷豬腳,因為還有其他的因素要考慮。凡事適可而止,採取中庸之道是最明智的。要提醒大家的是,如果你吃了一些油炸的東西,例如鹽酥雞或炸排骨之類的,甚至是炸秋葵或炒青菜,因為它們會產生自由基,就會使壞膽固醇增加。另外,壓力過大時也會產生自由基,也會間接產生壞膽固醇。


健康檢查的小撇步

壞膽固醇容易堆積在受損的血管管壁,形成硬化斑塊,日後脫落形成血栓,堵在心臟就是心臟病,堵在腦血管就是腦中風。但是好膽固醇卻是許多荷爾蒙與細胞膜的原料,不能缺少。台灣的健檢通常只驗總膽固醇,醫生也只籠統地說「你膽固醇過高了」,但這樣的判斷其實是不夠的。歐洲的西醫從2001年開始,不再看總膽固醇,看的是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膽固醇的比例,因為總膽固醇高並不表示壞膽固醇也高。比值若是三以下,表示很健康;三至五要開始注意;五以上就表示容易罹患心臟病或腦中風。例如,總膽固醇250、高密度膽固醇80的人(比值3.1),比總膽固醇180、高密度膽固醇35的人(比值5.1)健康,但是如果你剛好碰到的是一個比較馬虎的醫生,只看總膽固醇,就會說前者不健康、後者健康,結果,這與事實剛好相反,因為後者罹患動脈硬化與腦中風的機率比前者大很多。因此,下次健檢時,不要忘了應該要同時檢查總膽固醇(TC)與高密度膽固醇(HDL-C)

總而言之,膽固醇的食物還是要適當攝取。只要總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保持在3 以下,總膽固醇維持在150-200間,加上烹飪過程健康、搭配蔬果,您還是可以適量地享用美食。


BOX陳博士聊天室
什麼是自由基?
什麼是自由基呢?簡單來說,我們體內的白血球在殺細菌或清理死亡細胞的時候,是以釋放出溶脢體來進行這項工作的。溶脢體裡有鹽酸、雙氧水,會把細菌和老舊細胞殺死、分解掉。就好像你用鹽酸洗馬桶或雙氧水洗傷口一樣,雙氧水與鹽酸就是利用氧化能力很強的自由基達到這個目的。油脂經過煎、炒、炸、烤的過程,會產生很多自由基,一旦吃下肚後,不但會影響膽固醇合成,更會傷害血管壁和細胞膜,使發炎反應失控,所以是健康很大的殺手。



迷思三:用植物油炒菜比較健康?

小玉是個新婚的家庭主婦,出嫁前媽媽常叮嚀,結婚後要相夫教子,孝順公婆,而且要煮一手好菜,抓住先生的胃。媽媽擔心從小只會唸書的小玉沒進過廚房,不會煮菜,所以婚前送小玉去烹飪班學三個月。結婚半年來,小倆口倒也恩愛,但婆婆卻常向兒子告狀,說媳婦做菜很固執。經過小玉先生仔細追問,才發現小玉的婆婆喜歡用豬油炒菜,小玉卻堅持烹飪班教的,認為豬油不健康,應該改用沙拉油炒菜較好。到底誰的說法才對呢?小玉的先生不禁左右為難起來。

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時曾經做過一個調查,發現零售市場賣掉的食用油品中,有60%是沙拉油、12%是葵花油、13%是老一輩婆婆媽媽們習慣用的豬油。十年後的今天,沙拉油、葵花油和橄欖油,是現今台灣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飪油,橄欖油尤其炒得很熱,使用率大幅提升。但豬油卻越來越少用了。
到底該用哪一種油炒菜,是我演講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小玉與婆婆之間的戰爭,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端看小玉所用的植物油是哪一種,炒菜的溫度在幾度,但如果用錯植物油炒菜,還不如用婆婆的豬油。

什麼是油的「冒煙點」?

台灣人最常見的烹煮方式還是煎、煮、炒、炸為主,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,而且多數是使用玉米油、葵花油之類來炒菜,甚至炸排骨也是用這類植物油,這真是個嚴重的錯誤。為什麼呢?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不一樣,葵花油在攝氏107度就開始冒煙變質了,如果拿來炒菜甚至炸排骨,會產生許多毒素。因此,在選用油品之前,必須先了解什麼是「冒煙點」。

每一種油的冒煙點(Smoke point,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)都不盡相同,任何油類只要達到冒煙點以上,就會開始變質,甚至起火燃燒。所以我鼓勵大家不管炒什麼都加一點水來炒,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一百度左右。我把這種加點水來炒的炒法稱之為「水炒」。大多數油類的冒煙點都在一百度以上,所以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一百度,油就不會變質,吃了也不會有害。很多液態植物油,例如菜籽油和葵花油,冒煙點都在107度,通常大火一炒,一下子就會超過冒煙點,開始變質,吃下這種油,對身體反而有害,但若是拿來涼拌東西就很好。

油的商品名稱非常混淆,例如台灣與大陸很多食用油是菜籽油,或是菜籽、玉米與大豆的混合油,但廠商並不標示清楚,而常用「沙拉油」這個名稱代替。其實,沙拉油(Salad Oil) 是一種通稱,凡是可以拿來涼拌沙拉的油就可叫做沙拉油。所以在還弄不清楚油種之前,最好先不要拿來炒菜。橄欖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的冒煙點約160度,可以炒菜,但還是加一點水比較好。椰子油的冒煙點更高,在232度,拿來炒菜最適合,但在台灣,我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椰子油。所以,買哪一種油炒菜是一門學問,以下我特別整理了一份各種未精製油脂的冒煙點,提供給大家購買與烹飪時參考。


油脂的四種烹飪方式

國外把油脂的烹飪方式分為︰Cold Preparation (Condiments & Salad Dressings), Low Heat (Sauces, & Baking), Medium Heat (Sauteing), High Heat (Browning & Frying), 我們可以把它們對應在涼拌、水炒、中火炒與煎炸四種烹煮方式。

適合涼拌( 49以下)的油:除了常溫下是固體的奶油、豬油、椰子油、酪梨油之外,幾乎任何食用油都適合。

只適合水炒 ( 100 / 212F )、不可用中火炒的油:包括葵花油、紅花油、菜籽油。亞麻仁油雖然也算,但因為營養價值太好了,建議生吃才不容易破壞它。

只適合中火炒( 163C / 325F )、不適合煎炸的油:包括大豆油、玉米油、冷壓初榨橄欖油、花生油、胡桃油、芝麻油、奶油、豬油、馬卡達姆油。酥油是糕餅業者最常使用的油,因為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,問題極為嚴重,我堅決反對使用。另外,棉花仔油通常拿來做餅乾,由於對身體有毒性,會殺精蟲,我也不建議食用。

可以大火炒或煎炸( 190C / 375F )的油類:包括杏仁油、榛子油、椰子油、茶油、酪梨油。椰子油和棕櫚油的耐熱點都在兩百多度以上,煎、炸都沒問題,但我發現國內這兩種油都是用酸價高的原油再精製而成,不符合我的「好油」標準。如果讀者可以找到未精製而香味濃厚的椰子油,我會建議把它當作煎炸油的首選。葡萄籽我聽說過去採收時會噴保鮮劑,容易殘留在油品中,這問題現在是否解決了我並不清楚,所以暫時無法提供參考意見。


買對的油、用對的方式烹飪

油的學問真的很大。除了選對油品之外,是否經過精製,也是決定好油與否的標準。台灣的油品有許多障眼法,例如只加了一點橄欖油,就號稱是橄欖X酚油,其實是菜籽油。而大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台灣人喜歡大火炒菜的習慣,都把優良的進口橄欖油或其他食用油在台精製。這麼做其實非常可惜,因為精製過的油,就不能算是我們說的「好油」了。精製是現代油品的三大問題之一,我會在第五章有詳細說明。
台灣人買到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製過的。拿精製油炒菜,又多了一道氧化的過程,等於錯上加錯,對身體更加不好。最正確的做法、能確保身體健康的烹調方式是,買未精製的橄欖油、麻油,來做中溫烹煮之用,若要炒菜,如果買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櫚油的話,寧可選用豬油、奶油或茶油。

因此所謂的好油,就是當你買到也買對了的時候,還要用對的方式去烹調,才能保持它原來好油的成分。所以用沙拉油炒菜實在很冒險,炒菜一定要清楚所用油的冒煙點在幾度,將炒菜時的溫度控制在冒煙點以下,那就是安全的。現代人慢性病、發炎、過敏、婦科疾病……毛病一籮匡,一大半原因都是因為油引起的。


BOX陳博士聊天室
最簡單的用油方法
最簡單的用油方法,其實就是最好的方法。簡單來說,不要買精製油,買一瓶未精製的冷壓初榨橄欖油。青菜盡量用燙的,燙好再拌橄欖油加點芝麻和調味料,就會很好吃。若真要炒菜,加點水降溫,用橄欖油還可以應付。盡量還是不要吃油炸物,非不得已時,可以考慮用豬油或茶油,用老台灣人的老方法。豬油最好用無污染的。另外,除了食用油,我建議補充富含ω3的亞麻仁油、深海魚油、海豹油。記得要選購衛生署檢驗合格、無重金屬污染的。



 



 





內文節錄》第五章:追求健康,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!



 



引言:要追求全家人的健康,就要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!包括多吃好油、少吃壞油;攝取優質蛋白質和澱粉;戒掉吃壞零食的習慣;適時適量補充天然維他命;盡量吃有機無毒的蔬菜等等。唯有建立正確的健康飲食觀念並確實去做,才能解除一代不如一代的魔咒。
解除一代不如一代的魔咒

台灣近六十年來,每一代人的體力、耐力與靈敏度,都呈明顯下滑現象。造成這種「一代不如一代」情況的因素很多,除了前面已提過的環境污染、農藥與化肥、人工添加物大量使用、飲食偏差、運動缺乏、作息紊亂、藥物濫用……等等之外,還有一個原因是現代婦女的身體健康比以前的人差。在懷孕階段,母體庫存的營養就不像從前那麼充足,母親也經常會吃到一些污染的食物,包括藥物與毒物,所以嬰兒從胚胎期開始,就處在一個比較不利的環境。


吃得多未必吃得好

當然,以前的物質生活條件沒有現在富裕,吃的量也比現在少,有時連顆雞蛋都是奢侈的享受。但要知道,從前的人儘管營養不良或不足,但她們吃下肚的,卻都是貨真價實,沒有農藥、化肥或任何人工添加物的食物,那些東西的營養成分,可是多倍於我們現在吃的。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現代婦女的飲食營養不能說比較充足,反而是比較缺乏。大多數人都誤解了所謂的「營養不良」的意義。其實現代人營養不良的情況比以前更嚴重。例如現在一般蔬菜裡的礦物質含量,只有有機蔬菜的1/4左右,而現代人的蔬菜已經吃得夠少了,裡面的營養素也少得可憐,兩者相乘之下,總量更是少之又少。現在的肉也有很多抗生素、生長激素與人工雌激素的問題,吃了弊多於利。現代飲食值得驕傲的只有卡路里,但國人已普遍卡路里過量,澱粉、糖類吃太多,礦物質、維生素等等重要的物質卻相當缺乏。


母體營養不足對下一代的影響

我在台大念書的時候就觀察到,患有自閉症、過動兒的孩童比例,有越來越高的趨勢,而且社經地位越高的父母,生下這類小孩的比例也越高,反而是一些勞動者,例如農夫,生下這類小孩的比例很低。二十幾年前的我,尚不知答案為何,至今仍有很多西醫也不知原因何在,其實問題出在,越是高社會經濟地位的父母,他們吃的飲食越精緻、污染越嚴重、運動量越缺乏、生活型態越偏離正常軌道、接觸到現代科技的機會越多,所以精子與卵子的品質越差,母體提供的環境也越不利於胎兒。這是多方面的綜合影響,必須全方位調理,但是飲食的改善是第一?,也是最基本的。


飲食的改善要從小紮根

現代農作物的耕作方式使土壤養分大量流失,為了補充流失掉的養分,又添加了化學肥料,使得食物裡的營養成分越來越貧瘠,毒素也一代一代越來越多︰殺蟲劑、戴奧辛、多氯聯苯、重金屬……,污染物實在太嚴重了,加上運動量也少,這樣的結果,導致國人的健康一代不如一代。台灣如此,大陸也不相上下,甚至更糟糕,其實全世界的情況都差不多。只要社會的文化、經濟持續進展,不重視環保與健康,就會朝著這個方向走。

丹麥科學家史考克巴克(Niels Skakkeback)1992年時首度披露,全球男性精子數過去五十年來已減少一半,從1940年的每毫升 1.13億隻,下降到 1991年的 66百萬隻。法國科學家也發現,巴黎男性的精子數,過去23年以每年2%的速率在遞減。到了2003年,已有15%的男性精子數低於2千萬隻,而這已是能否受孕的最低標準。

保守估計,如果男性的精蟲數量,以每年1%的速率遞減,那不就意味著人類會在一百年內自動滅亡了嗎?所以,這個問題,引起國際性的關注。哈佛大學已證實精蟲減少的罪魁禍首是環境毒素,研究結果發表在2003年流行病學雜誌上。英國科學家Shiva Dindyal2004年總結,塑膠、西藥DESDDT、戴奧辛、多氯聯苯、人工雌激素、放射線等等,都是毒殺精蟲的元兇。

精子是人類傳宗接代的工具,對環境毒素最敏感,最能反映出我們人類今天所處的環境乾不乾淨。精子問題,只是冰山的一角。面臨這樣的人類危機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,要盡全力將它扭轉回來。
以下,我們將介紹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健康知識和觀念,我認為,不只是成年人必須知道,更需要往下紮根,讓下一代培養正確的觀念,如此才能解除「一代不如一代」的魔咒。


健康第一招:多吃好油,少吃壞油
油的三大問題
精製( Refined)、氫化(Hydrogenated)和氧化(Oxidized)是現代食用油的三大問題。


精製油成分已變質

什麼是「精製」(Refine)呢?就是利用高溫(260)、高壓(兩大氣壓),把油中的雜質與水分去除掉的過程。去掉雜質與水分之後,油質變得晶瑩剔透、不易敗壞、有效期限延長,低溫也不會起霧狀。然而,在如此高溫高壓的情況下,油的成分已變質,不再是原始的風貌。而精製前的那些雜質,正是油寶貴的營養成分,只因成分較不穩定,容易敗壞,業者為了防止顧客買到壞掉的產品,於是便透過精製這個程序,以延長使用期限。台灣市面上看得到的各種植物油,85%以上都被精製了。因此,在超市或大賣場,我們可以買到純橄欖油、純大豆油、純玉米油、純葵花油、純棕櫚油等等,卻不容易買到不純的、未精製過的油。至少目前是如此。

台灣位於亞熱帶,可以多吃椰子油和棕櫚油,如果我們自己不生產,不妨考慮從菲律賓進口。這兩種油不僅耐高溫適合炒炸,非常適合台灣主婦炒菜的習慣,還含有一種叫做月桂酸(lauric acid)的成分,具有容易消炎、穩定甲狀腺等作用,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幫助。我曾經在國內的大賣場發現 四公升 裝的棕櫚油,先是喜出望外,之後卻大失所望,原來已經被氫化了。其實,如果原油(Crude Oil)的品質夠好,是可以直接食用的,可惜大部分的廠商不重視這一點,而用劣質的高酸價原油,再用精製的方法把雜質與化學溶劑去除。我知道國外目前有些高級原油所製成的椰子油,風味一級棒,當然價位也稍微貴一些。
至於橄欖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、茶油這些可以冷壓出來的油,希望廠商千萬不要再拿去精製。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,要多買未精製的這些植物油,才能吃到有益健康的營養素。


氫化油是健康頭號殺手

所謂「氫化」,就是把植物油變成反式脂肪酸的過程,大家經常吃的「人造奶油」,就是氫化過的油。
人造奶油的製作方法,是在每個植物油分子裡加兩個氫原子,使原本順式脂肪酸 (cis-Fatty Acid) 變成反式脂肪酸 (trans-Fatty Acid)。反式脂肪酸由於分子的極性較大,油分子之間的互相吸引力較強,所以在常溫下( 25 )是固態,相當穩定。而原本的大豆油、玉米油這些植物油,在常溫下比較不穩定,呈液態。這就像變魔術一樣,液態的植物油,加了兩個氫之後,就變成固態的氫化植物油,然後再加點調味料、人工香料與色素,味道與模樣就跟奶油一樣了。

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造奶油就是乳瑪琳。從三十年前開始,台灣人就很盛行吃乳瑪琳,至今仍歷久不衰。另外一種氫化植物油,大家比較沒聽說,但卻更常吃,那就是植物性酥油(Vegetable Shortenings)。酥油是麵包師父作麵包或餅乾時,幾乎都會加的油,以前多半是用豬油,但現在幾乎全都用氫化植物油作成的酥油。它可以使糕餅、麵包的口感更好。除此之外,由於氫化油不易敗壞,可重複高溫油炸,使食物酥脆、賣相好,有很多業者都使用氫化棕櫚油來油炸食物,例如炸雞、薯條、洋竽片、餅乾、蘇打餅、爆米花、油條、臭豆腐、鹽酥雞……等等。所以,外食族或喜歡吃麵包、糕餅、零食的人要小心了,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,吃下了許多對健康有害的「氫化油」。

氫化油可以說是健康的頭號殺手,因為自然界幾乎沒有氫化油存在(除了牛肚子裡的細菌會製造一些之外),人類自古以來的食物裡也幾乎沒有這種東西,所以只要一吃下肚就糟糕了!有多糟呢?由於反式脂肪酸在我們的生化反應裡是完全不被接受的,所以會導致體內生理功能出現多重障礙,就像原本應該吃油的引擎,卻以水代油灌進油箱一樣,久而久之,引擎自然就會故障。

加拿大政府健康部門於19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秀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