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閱讀到中國時報的一篇文章~真的好棒!找出來和大家分享~

DSC01809.JPG 

草木的觀點   

草木沒有安與不安的問題。是人無法安於自身,充滿了存在的苦惱和焦慮,才妒羨植物的境界,想要仿效。意識若是進化的冠冕,也是無比的負擔。智慧本身,更帶來了諷刺無奈。這是大自然的吊詭。

     草木的觀點?沒有意識,怎麼可能有觀點?

     無疑,觀點的先決條件是意識。但通過擬想,我們可以揣測任何觀點,包括鳥獸蟲魚,包括山水草木,甚至包括宇宙自身。

     且看我家院子,盡是草木觀點。不須想像,只要張開眼睛。我們治理庭院,除了割草和偶爾種花之外不澆水不施化肥除草劑,任它自生自滅。多年下來,蒲公英茂盛,大半草坪為各類「野草」(生物學家威爾森主張廢除「野草」這詞,因為是出於人類偏見)和苔蘚植物取代。當初種的各色番紅花自動四處播遷,春來開了黃紫白花,我在欣賞之餘,總要讚美它們生機旺盛。至於那些惱人的楓樹,就另當別論了。

     「吞日」裡有段看來平常卻有趣的話:「身為動物就在於想方設法到別處去。……相對,植物就難得動,淨是長,而且幾乎看不出來。……在吃光和吃他者間,這點也許是最單純,也最深刻的區別。」

     猛一看像廢話,然而的確,動物就是要動,總在跑來跑去,從這地方到那地方,所以「在動物看來一切都是空間」。可是對安坐不動頂多迎風搖擺的植物來說,重要的是內在過程,是物質交換。動物主要經驗是空間,在植物則是時間。

     接下來:「因此植物和環境間的關係比起動物和環境要較為親密,也較為抽象。這是為什麼它們沒有臉也沒有心。」卻讓人一怔:什麼?

     有時科普書裡,一句平常的話卻像天外飛來,帶了禪機,一棒子打得人發呆。確實也是,植物和水土間關係密切。不像我們這些年搬來搬去,鄉土感淡薄,漸漸覺得自己失根,從而失真了。

     所以,動物就是要動,植物就是要靜,像火就燥、水流濕,本性有別。循這條線去想,靜坐冥想,試圖消彌慾望,可說是動物欲求植物的境界。草是草,樹是樹,安於自己。對它們來講,沒有過去將來,只有現在這一刻。(「性的歷史」裡也有一句:「我們的爬蟲類祖先不懂語言,生活意識中永遠只有現在。」)追求活在當下,植物是最好的例子。

     此外,草木沒有安與不安的問題。是人無法安於自身,充滿了存在的苦惱和焦慮,才妒羨植物的境界,想要仿效。意識若是進化的冠冕,也是無比的負擔。智慧本身,更帶來了諷刺無奈。這是大自然的吊詭。

     不過,草木經常在動。說風行草偃,說樹欲靜而風不止,便是動的形象。花枝搖曳,風過田野一片稻波草浪,翅果和花粉隨風飛揚。草木的靜態,只是相對動物的主動而言。有趣的是,卻沒有比動物凝神狩獵蓄勢待發那一刻更靜的了。

     岔得遠了。回頭說我家院裡的楓樹,一到春秋便掉了滿地刺果,我們每年耙掃,恨不得砍光。所以留著,只不過因為明白:我們要活,它們也是,彼此彼此。

     總之,草木要生長,根要向地向溼,葉要向光向外,水要向下流,熱氣要往上升,碳原子要結交天下,宇宙要求取平衡(動態而非靜態的平衡),萬物莫不有「觀點」。科學稱之為自然法則,老子叫它道。

2009-02 中國時報 【張讓】 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News/2007Cti-News-Content/0,4521,11051301+112009090200330,00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秀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